您的当前位置: 主页 > 党史资料
党史资料
党史资料
通山工业经济在改革开放中前行
2016-04-18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通山县工业主要有化肥厂、水泥厂、造纸厂、印刷厂等几个国营厂矿企业单位,企业缺乏竞争力和活力,工业发展缓慢。20世纪90年代初,通山县国有企业开始进行改革,对国有企业的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允许个体或者联合体租赁国有企业的厂房、设备从事生产经营。2000年后,通山工业以国有企业改革以民营经济为基本取向,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为目标,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通过产权出售、破产重组、股份制改制等形式,促进全县企业与境外优势企业嫁接重组,有利促进了工业蓬勃发展。据统计,2014年工业的税收达到2亿余元,占全县税收的 30 %,有力地支持了通山的建设,为通山社会经济的发展,为通山人民的脱贫致富奔小康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改革开放前通山工业经济发展现状 

  改革开放前,通山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由于受交通和自然条件的限制,工业技术人才的缺乏,全县工业企业起步慢,规模小。1951年兴办全县第一家米厂,加工大米,后逐渐发展一些作坊式的手工业和小煤窑。至1979年,工业企业已经发展到145个。县政府先后兴办了通山县化肥厂、柴油机厂、造纸厂、色织布厂,甘港煤矿、印刷厂、纺织配件厂等。1976年,在杨林兴办了杨林大理石厂。1978年,县成立了县大理石总厂。这些企业主要生产碳酸氢铵化肥,195型柴油机、煤炭、书写纸、棉布、大理石板材等工业产品。乡镇企业,横石、厦铺、洪港、南林、黄沙铺等区镇兴办了一些农机厂、铁业社、竹器厂、木材加工厂、豆腐加工厂等。同时,有煤炭资源的地方开了一批小煤窑。1979年,全县的工业产值才达到2379万元,企业职工近3000人,经济比重也远远落后于农业。但是,这些企业为通山的工业经济发展还是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

  二、改革开放以来通山工业经济发展历程 

  1、初期的工业经济

  改革开放后,政府工作重点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县委、县政府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加大了工业建设资金投入力度。20世纪80年代初,县工业局扩大了柴油机厂规模,接着兴办了工业硅厂、金刚石厂、黄沙锑矿等企业;轻纺工业局兴办了江南家具厂、轻工机械有限公司、综合食品厂、纺织器材厂、综合食品厂、酱品厂、康得利鞋厂、纽扣厂等企业;煤化局兴办了甘港煤矿、金属镁厂、横石煤矿等厂矿;建材局建设了县水泥厂,同铁道部第四工程勘察设计院合作建设了县大理石总厂、建筑材料厂等;乡镇企业管理局同厦铺镇建设了厦铺酒精厂;林业局兴办了人造板厂。1985年,全县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达到26家,企业职工7000余人,集体所有制企业180家,行成了冶金、机械制造、建材、森工、造纸、印刷、化工、酿造、食品为主的工业门类,年工业总产值7221万元。主要产品有工业硅、硅铁、柴油机、造纸机械、金刚石、锑、煤炭、书写纸、卷烟纸、家具、水泥、大理石板材、酒精、人造板、竹胶板等产品。

  根据当时的管理体制,县政府管理的大部分为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由乡镇兴办的为乡镇企业,由工口以外部门兴办的为部门工业。大理石行业除了县大理石总厂、杨林大理石厂外,其他的全部为个体私营企业。石英砂行业也全部是个体私营企业。据统计,2002年,全县国有企业职工 8600人,规模内企业实现产值2.2亿元,乡镇企业实现工业产值1.32亿元。当时,县政府设经济管理委员会,下设工业主管局,主要有工业局、轻纺工业局、纺织局、煤炭化学工业局、建材局、乡镇企业管理局。同时,为了提高国营厂的地位,将工业硅厂、柴油机厂、轻机厂、化肥厂、金属镁厂、江南家具厂、造纸厂、横石煤矿、黄沙锑矿九个企业定为正局级单位,厂长为正局级。

  2、股份合作经济的兴起

  1994年,通山开始实行企业股份合作制。第一个股份制企业是通山县轻工机械厂。为推进国有企业改制,咸宁市经济委员会将通山轻工机械厂定为全区组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试点企业。根据公司法有关规定,将通山轻工机械厂进行股份制改制,通山轻机厂登记注册为“湖北省通山轻工机械有限公司”。通过对轻机厂资产进行核算,确定公司注册资本为807.3万元,其中,国有股137.46万元,企业法人股429.85万元,职工持股240万元。1996年,县政府继续加大企业改制力度,分别批准成立组建“湖北省通山纸业有限公司”,由县轻工机械有限公司和县工商银行劳动服务公司持股。批准成立“湖北省通山县水泥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本693.3万元,其中,国有股533.6万元,企业职工持股159.7万元。在进行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的基础上,县委、县政府鼓励国家机关干部参与兴办、领办企业。很多的乡镇企业,部门工业,个体私营企业也纷纷实行集资,实行股份合作。充分利用通山丰富的大理石,板岩、石英石、石灰石、方解石、玄武石、林木、楠竹等资源,兴办大理石加工、竹木制品加工等工业生产型加工企业。股份制的实行,使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得到加强,企业领导和职工积极性得到提高,为通山工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通山工业经济的发展。

  3、国有企业改制

  从1992年,通山县的国有企业开始进行改革,根据当时的国家政策,主要是对国有企业的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允许个体或者联合体租赁国有企业的厂房、设备从事生产经营,同时对于企业进行兼并、租赁、承包、拍卖等形式,没有从产权制度上进行根本性质的改革。真正的企业改革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2000年4月,县委、县政府根据当时国家关于县域经济民营化的精神,下发了《关于加快全县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明确国有企业改革以民营经济为基本取向,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为目标,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通过产权出售、破产重组、股份制改制等形式,促进全县企业与境外优势企业嫁接重组。根据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安排,县成立了企业改革办公室,负责制定全县国有企业改革具体方案,成立了工业改革工作组,并且由县四大家领导带队,进驻每一个企业。通过5年时间的努力,至2005年底,全县23家国有工业企业中,除县自来水公司、小水电公司、汽运公司三家服务型企业,因涉及公共服务和其他原因没有进行改制以外,其他的20家国有工业企业都通过产权出售、资产处制、股份制改造、破产重组等形式进行了改制。共处置资产7077.2万元,对5332名职工进行了“双买断”安置,即买断工龄和职工身份,成为城镇居民。在20家国有企业改制中,破产的14家,实行破产与重组的企业有6家。其他部门、乡镇企业参照国有企业改革的方案,同步进行了改革。基本实现了县域经济民营化的目标。

  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注重一厂一策,根据国有企业实际情况制定方案,以尽量通过企业改革让企业再生为原则。大理石总厂的破产同工业园的建设同步进行,总厂破产后,石材工业园建设同步顺利进行,破产当年,石材工业园建成,入园石材企业18家,厂区面积和大理石板材产量由原来的30亩、30万平方米扩大到300亩、200万平方米。县工业硅厂、县水泥厂,通过整体拍卖,很快建成了武钢森泰通山铁合金有限公司、粤通水泥有限公司,产能比原来有大幅度提高,企业效益明显提升,成为通山重点企业。县印刷厂、县金属镁厂、泉下煤矿、横石煤矿整体拍卖,转变身份,成为九宫印务有限公司、通力镁业有限公司、泉下煤业有限公司、横石煤业有限公司,重新焕发了企业活力。其他14家国有企业实施破产以后,大都将原来的厂区土地用于了房地产建设。

  4、民营经济蓬勃发展

  从2001年,从我县实行国有企业改革,我县的工业经济实际上已经逐步进入了民营经济的发展时期。“国退民进”,县域经济民营化,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措施,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发展。

  一是国有工业企业的改革,为民营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如工业硅厂、水泥厂、印刷厂、煤矿几个产品有市场的企业,在国有经营管理期间,由于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企业出现了严重亏损。通过改制,企业去掉了包袱,通过重新注入资金,改变经营管理模式,企业取得了很好的效益,使原来的企业通过改变体制以后发展壮大。

  二是丰富的资源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发展基础。通山以大理石为主的“五石”产业资源,为通山的“五石”产业提供了发展的机遇。石材工业园的建设,杨林、洪港、燕厦石材小区的建设,就是因为有丰富的大理石资源,同时抓住国家城市建设高速发展,市场需求旺盛的机遇,使石材产业得到迅速发展,成为“中国大理石之乡”,成为湖北的石材产业集群。同时得到快速发展的还有石英砂行业,从1995年至2005年,通山的大小石英砂厂发展到近百家,石英砂年产量达到50万吨。

  三是园区建设为民营企业的项目发展搭建了平台。原来石材工业园的兴建,为石材企业进注提高了发展机会,近十年来,县政府着力抓好县开发区的建设,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遇,通过招商引资,一大批民营企业进入园区,成为了通山工业的新亮点。据不完全统计,至2014年底,全县有工业企业1180个,其中规模企业 70个,实现工业产值 128亿元。工业从业人员达 38736 人。工业的门类涵盖了冶金、机械制造、电子、建材、森工、造纸、印刷、化工、酿造、食品等多个行业,多个门类。

  在通山工业经济的发展工程中,作为工业经济的主管部门做了大量工作。从改革开放以前的项目兴建,到改革开放以后工业经济项目规模的扩大,再到企业的管理、股份制的实施,企业改制的进行,对民营企业的服务,作为工业经济的主管部门,始终围绕通山工业经济的运行发展,全心全意为企业在土地征用、环境优化、资金融通、产品销售等方面了大量协调、管理、服务工作。

  三、工业经济主要成就

  通山工业从改革开放前起步,改革开放以后得到快速发展,工业经济成为了通山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的成就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依托资源优势,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使资源优势转变成为经济优势。通山工业企业,很大程度上是依托本地的资源发展的。工业企业的兴办,就是围绕着资源的开发利用做文章。如大理石行业,就是充分开发利用通山丰富的大理石资源,生产市场上需要的建筑装饰材料---大理石板材和文化石。由于资源丰富,市场需求旺盛,加上县委、县政府的一系列鼓励扶持政策,使石材成为了通山的经济支柱产业。同样,因为有丰富的石英石、石灰石、玄武石资源,兴办了工业硅厂、石英砂厂、水泥厂,玄武岩公司、建筑石料厂、玻璃厂。形成了以大理石为主的石材产业集群。还有其他方面的工业,如电力能源工业,就是因为有丰富的水和得天独厚的山,才有总装机容量超过5万千伏安的水电站、风电站和计划建设中的抽水蓄能电站、核电站。依托资源建设的还有原来人造板厂、酿造厂等企业。

  2、依托园区优惠条件,培植了一批重点骨干工业企业,壮大了工业经济规模。工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外在条件,如交通、场地、水电供应等。在“兴工强县”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县委、县政府在原来建设石材工业园的基础上,花大力气在县城新区建设了工业经济开发区,并对开发区进行了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了一大批县内外企业入园兴业。如星火源实业、方元建材、玉龙机械、新亿通机车配件、三愧新型建材、皇朝家私、工业泡棉、葆丰塑胶、恒博建材、荣浩电子、原生物科技、强盛鞋业、富士峰及水晶工业园企业。这些企业大部分是列入我县的规模以上重点企业。这些入园企业规模大,产品有市场,经济效益比较好。年工业产值、工业增加值 2014年已分别达50.4亿元、15 亿元,占我县工业产值和工业增加值的39.3%、39 .1%。园区建设的顺利实施,为通山今后的工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和发展后劲。

  3、依托科技创新,培养打造了一支工业骨干技术队伍。工业企业的发展,产品的开发和批量生产,需要科学技术,需要一大批掌握生产技术的队伍。通山的工业从小作坊到规模化的现代化生产,从单一的产品制造销售到大批量的生产并出口到国际市场,从简单的产品到成套的机械设备,从普通的农民工到企业家,通山的工业企业管理人员和工人队伍,就是在工业企业的发展中成长壮大,就是这些人在工业生产管理和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不断学习、吸收、掌握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不断研究开发新的产品,不断创造新的品牌。如石材产业大理石矿山的开采,就是从原始的“爬坡”式开采,到现在使用先进的矿山机械化开采。板材从小规格的半成品到达到国家行业标准的大板和达到出口标准的成品。冶炼行业的工艺技术更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从县工业硅厂的“一号炉”到“二号炉”,再到武钢森泰有限公司8台炉子的规模化现代化生产,就是依托了科技的创新和队伍的培养。还有其他的行业,如景源科技有限公司,专业从事酿造,从在厦铺年产酒精5000吨到成为年产5万吨湖北省最大的酒精生产企业。还有机械制造行业,电子行业等,都是依托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使企业得到发展壮大。

  4、依托工业经济规模扩大和效益的提高,为通山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通山工业企业的发展,企业效益的提高,对于通山的社会和城市建设的贡献是巨大的。首先,工业项目的兴建,安排了大量的人员务工就业。据不完全统计,全县 66 家规模内企业,年安排就业人员 12000余 个,加上大批的小微企业,全县从事工业生产的人员应该在 4 万人以上,加上石材行业带动的外出经营、做装饰工程人员3—5万人,全县在工业行业就业人员应该在10万人左右。从业的这些人员在企业务工,也就增加了收入,解决了生计问题。其次,工业项目的兴办,促进了通山的城市建设快速发展。项目的建设,需要大量厂房。现在企业的厂房建设一般都有比较大的规模,厂房建设标准也比较高,同时需要必不可少的配套办公楼和住房。在就很自然地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如原来的石材工业园、现在开发区内的一大批企业,扩大了通山经济新区。第三,工业企业的发展,增加了税收,为通山的社会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撑。据统计,工业的税收每年达到2亿元,占全县税收的 30 %,有力地支持了通山的建设,为通山社会经济的发展,为通山人民的脱贫致富奔小康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经验和教训

  通山工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经历了四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回顾通山工业的发展历程,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值得总结的教训,主要有如下几点:

  1、坚持兴工强县,重视、加强对工业的领导,是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每一个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工业经济。工业经济的发展,有它的特殊性,有它的基本要求和条件。即工业生产需要的投入、场地、技术、人员这些基本要素需要具备,或者是创造条件具备。根据现行的管理体制,这些基本要素都掌握在政府的手中。政府重视,将工业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工业就能够得到快速发展,否则就会停滞不前。从1985年至1995年的十年,可以说是通山工业快速发展的十年。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就是当时的县委、政府领导十分重视工业经济的发展,借改革开放的东风,将工业经济的发展,项目的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举全县之力,引进技术,引进人才,同时充分开发利用通山丰富的资源,多方筹措、投入资金上了一批大的工业项目,如工业硅厂、金属镁厂、江南家具厂、轻工机械有限公司、造纸厂等一批骨干企业,形成了当时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石材工业园的建设,也是在当时县委主要领导的重视下,结合大理石总厂的改制顺利建成。90年代后期,工业企业出现严重亏损,项目建设也基本没有什么进展,除了当时的体制和市场因素以外,与当时的县重视程度和工作的力度有很大的关系。现在工业园区的建设也是实施“兴工强县”战略的重要举措。正是因为有工业园区的开发,才有大批企业的进驻和发展。

  2、实施园区经济,加强协调服务,是实现工业规模快速发展壮大的重要举措。从通山工业的发展历程,从通山石材产业集群的兴起,可以清楚地看到,正是石材工业园的和县开发区的建设,为通山石材产业的发展和一些大的项目落户通山创造了条件。促进了通山石材和工业经济的发展。现在原石材工业园由于受当时条件的限制,企业厂房面积小,排污设施不配套,已经满足不了企业发展的要求,需要进行设备的更新改造,扩大生产规模,却受场地的限制无法进行。同时因为排污问题没办法解决,核电站正式动工以后,将面临关闭,所以急需要搬迁重建。同样洪港、杨林的大理石企业规模小,企业迫切要求将高速公路洪港出口到中苏湖的公路修通,将中苏湖作为通山东面的石材园区,让他们搬迁建设,扩大企业规模。县开发区已经入驻了很多的企业,还有很多的企业想进入开发区。已经进入的企业也因为多方面的原因,没有按计划投入生产。这些都需要县委、县政府认真研究解决。实施园区经济是通山工业发展的成功之路,已经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为了通山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园区的建设需要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切实研究解决园区建设中园区选址,规划布局、项目筛选、投资商考察了解、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使通山的园区经济进一步得到加强和发展,避免以前出现的项目建设半途而废,土地征而不用长期荒芜的现象再度发生。

  3、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延伸产业链条,坚持科技创新,是保持工业企业持续高效发展的有效途径。通山自然资源丰富,既有丰富的非金属矿产资源,也有丰富的林木楠竹资源,还有得天独厚的水、风、山资源。这些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从通山工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企业的发展,大多是依托开发通山本地的资源进行,如通山的“五石”产业。特别是大自然石业公司,从开始建筑用普通板岩产品的生产,到板岩文化石、工艺品的系列开发,使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产品附加值和企业效益大幅提高。为此,合理开发利用这些资源,避免资源的浪费,延伸资源开发的产业链条,使有限的宝贵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发挥最大的效益,是通山工业经济发展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根据国家的现行政策和对于环境保护的要求,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有,大理石矿山资源的整合、新产品的开发、石英石开发的深度加工,利用大理石矿山开采的废石加工重钙,生产石英石人造板,玄武石人造板、大理石人造岗石、方解石超细碳酸钙粉加工等。这些,在外地已经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如果能够在我县加大力度,采取有效措施推广应用,就可以使我县企业的产业链条得到延伸,企业也可以得到持续发展。

  (执笔: 廖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