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咸安区公路建设情况
(一)改革开放前咸安区的公路情况
1978年以前,咸宁县公路的规模有限,维持最基本的经济活动和最低限度的群众出行。建国初期,咸宁县积极抢修原有干线公路恢复交通运输。1958年,掀起大办交通的筑路高潮,新建了通往村镇和水库工地、炼钢基地的道路11条。境内大规模地修建乡村道路,主要在60年代末和70年代的人民公社时期。60年代末,全县农村共修机耕路100余公里。1970年后,着重修筑干线公路和贯穿大幕山区的战略公路(县道)。1975年农业机械化的初步发展,加速了机耕路的普及,整个70年代净增机耕路610公里。机耕路没有什么技术要求,只需满足拖拉机勉强行驶就行。大多数机耕路局限于生产大队或生产小队范围内,基本上处于零散状态。但是广泛分布的机耕路为后来乡村公路的建设和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1977年,咸宁县境内有干线公路6条151.32公里,县级公路7条95.57公里,乡村公路52条328.98公里,县级公路和乡村公路基本为等外公路。
(二)改革开放后咸安区的公路建设情况
1. 公路线路建设
1978年,咸宁县按二级公路标准动工改建横温公路,奏响咸宁公路向较高层次发展的序曲。1985年全省首条贷款修建的咸(宁)通(山)二级公路建成通车。至1985年底,境内其他6条干线公路均有局部改扩建,长度增至166.12公里;8条县级公路均局部改建;乡村公路增至273条,长874.52公里,通过改扩建,公路质量明显提高。另有未注册区乡公路218条529.78公里;未定名的专用公路1条7公里。
1986年开始,境内公路建设以继续路面黑色化、提高公路技术等级为目标进行改造、改建。当年,咸温二号路(今淦河大道)7.64公里、温泉岔路口至马桥4公里路段改建成二级公路。1990年107国道改建完成通车,其中横沟桥至汀泗桥段22.89公里建成二级公路。同时续铺双溪至湖泉、咸通线、朱新线等渣油路面,对老油路进行翻修,油路里程达到197.4公里,路面质量大为提高。是年,境内二级公路达到71.99公里,是1986年28.25公里的2.5倍。
1991年开始,境内公路建设以改造国道、城区出口公路为重点,一批重点设施相继建成受益。采取“民工建勤”方式,1993年完成咸潘公路(永安至甘棠新线)新建工程,共新增二级公路29公里;以贷款自筹方式,于1994年12月建成贺泉23公里一级半封闭公路,结束了鄂南地区没有一级公路的历史。另外,自筹和争取资金200万元为乡镇铺设街道柏油路面19公里,提高了乡村公路的通过能力。截至1995年底,5年全市公路建设共投入资金1.3亿元(包括贺泉一级公路0.7亿元),相当于1949年至1990年的总和,新、改建公路等150余公里,新建大小桥梁31座,修建水泥路面27.51公里。
1996年后,先后完成横路线马桥至柏墩段二级公路改建、G107国道横沟桥至汀泗桥段的一级公路改造;完成温随线温泉至太乙洞旅游公路、星肖线大塘坳至肖家咀、咸宝街、北门口路、永安西路、向阳大道等建设。同时,大力扶持乡镇改造和维修乡村公路600余公里;逐段对原机耕路进行修建改善,乡村公路技术状况不断提高。截至2000年底,境内一级公路达到50.99公里,二级公路达到70.89公里,107国道和省道横路线共实现文明样板路48.96公里,路基线型上等级里程达到320.84公里,占总里程的41%;等级路面里程达到277.69公里,占总里程的36%,境内公路技术等级大幅度上升,路容路貌大为改观。
2001年开始,境内公路建设迎来历史性机遇:京珠高速公路通过境内;省委、省政府提出“十五”期内,全省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目标。动工于1999年的京珠高速公路咸安段及其配套公路2002年建成通车(境内有张公、甘棠和汀泗桥3处出入口),其中过境里程20.58公里,配套工程张双和嘉泉两条联络线二级公路12.73公里。始于2000年
的路网建设进入高潮。2001年10月,咸安区成立公路路网建设领导小组,以组织、领导全区农村路网建设。对横路线柏岭段、咸通线咸安段、沿横线双横段实施二级公路改建共35公里;省道沿横线胡泉至双溪段、县道常横线及其他6条列养县道相继完成改建或改造,共建成二级公路47.1公里,通乡油路79.6公里。到2005年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所有的乡镇通沥青(水泥)路,267个建制村全部通了公路,其中20%的建制村通水泥路(油路)。境内乡村公路(含列养乡道11条)已达461条,长1589.13公里,为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2006年至2009年,在继续改善改造干线公路的同时,加强村村通水泥路(沥青)建设,完成全部138个建制村(原为267个,撤并后为138个)通水泥路或沥青路的目标任务。
2011年至2013年,境内公路建设一方面,从民生角度出发,大修群众呼声强烈的干线公路、县乡道;另一方面,从发展角度出发,对咸安区域经济大发展和打造中心城市地位密不可分的本地公路项目予以最大的投入和建设,对咸安融入大城市经济圈的省、市大型项目予以大力支持配合。先后完成肖新线(战备公路)路面改造、滨湖围垸防汛公路建设,张公至泉湖、新火车站至向阳村两条县乡公路改造;完成省、市下达的二级公路建设大黄线(大幕至黄沙)13公里、县乡等级公路铁铺至牛奶场建设14公里和61公里通村公路建设任务。咸通高速公路和咸黄高速公路同时竣工通车,境内3条高速公路(京港奥、咸通、咸黄)实现联网运营,区域高速公路网和中心城区高速公路外环初具雏形;武汉城市圈环线高速咸宁西段征地拆迁基本完成,全线全面开工建设。武咸一级公路城区段7.5公里、咸崇旅游公路咸安段全线相继建成通车;向阳湖大道路基工程完成,进入路面施工;完成省道常横线10.6公里、横路线8.3公里、沿横线4.3公里大修任务。咸潘一级公路改扩建工程完成路基15.3公里、路面8.1公里,部分路段建成通车。这些公路项目建设,有效打通了咸安乃至咸宁工业通道、旅游通道和扶贫通道,服务和保障咸安工业崛起。
2. 公路桥梁和公路隧道建设
咸安境内既有湖泊,也有纵横交错的沟壑溪流,大小水系30多条。要想道路越跨河湖畅通无阻必须建筑桥梁。1936年,湖北省建筑厅在咸宁修筑武界公路,公路桥梁建设从此拉开序幕。改革开放后,随着公路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大量品质优良、经久耐用的公路桥梁纷纷出现,特大型和大型桥梁也不断问世。
1986年修建云顶寺大桥,开通咸宁至窑嘴的线路。1987年修建孙监公路中的高桥2号桥,接通高桥至担山的断头路。1988年银桂桥(后更名温泉新二桥)竣工。1989年西河大桥建成。1992年建成窑咀大桥,为当时的农村公路第一大桥;在温泉建成2号桥;拓宽温泉3号桥,3号桥为双桥合并桥,是20世纪九十年代湖北省最宽的公路桥。2001年西河二桥拓宽改造竣工。2002年,河背特大桥、斧头湖特大桥、宝塔特大桥、汀泗特大桥和向阳湖大桥、汀泗跨铁路桥全部建成。2003年底杨堡河大桥竣工通车。
截至2005年底,20年境内共新建永久性公路桥梁141座。其中,特大型桥梁4座;大型桥梁21座;中型桥梁21座;小型桥梁95座。至此,咸安境内公路桥梁达到524座。
2011年开始维修加固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桥梁。完成省、市下达的渡改桥建设3座;完成107国道熊家湾桥、马畈桥、横路线毛坪桥和沿横线阳武干渠桥的危桥加固;完成云顶寺桥、河背桥、泵站桥的重建;完成座角桥、毛坪桥、高屋咀桥等7座危桥的改造。2013年底(不含咸通高速、咸黄高速公路桥梁),境内的公路桥梁达到548座。其中特大桥4座,大桥26座,中桥48座,小桥470座。
咸安的第一条公路隧道,也是目前唯一的一条公路隧道—翠竹岭隧道于2000年5月12日开工建设,2001年11月建成通车。隧道的建成通车,不仅彻底解决了此地弯急坡陡事故频发的问题,而且通过时间节省了30分钟,每年为社会节约成本600万元。
二、公路建设投融资方式和管理情况
1986年后,公路建设以进等升级为目标,建设高等级公路。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交通向现代化迈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大,境内公路建设的重点由局部改善转移到大规模的公路扩建、改建和新建,提高公路等级水平。公路建设投融资方式、组织管理等方面因此发生巨大变化。
(一)公路建设投融资方式迈向多元化
改革开放前的境内公路建设投入、投资完全依赖政府;或以政府投资为主,辅以民工建勤的方式来落实。改革开放后,咸安公路建设投融资方式由过去国家单一投资拓展到多方筹资、多渠道投资修建公路:上级政府交通主管部门拨款;上级政府交通主管部门拨款,地方政府配套;地方政府投资; 地方政府投资,辅以民工建勤,如,咸潘公路建设就是这种投资方式;向国内银行、世界银行贷款修建,收费还贷,如通过境内高速公路、国道建设均是这种方式投融资进行;向银行贷款修建,转让收费权还贷,如贺泉一级公路的建设就是以贷款自筹方式进行;招商引资修建,许可出资商在约定年限内收取通行费还款;招商引资修建,许以出资商公路沿线两侧土地开发权以抵建路投资;国家奖补资金为主,与受益村组、受益农民自筹资金相结合(通村公路);地方政府投资,辅以以资代劳,以车代勤。
(二)公路建设管理日趋现代化
1986年以前,境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般是由交通主管部门指定交通系统内部的公路施工领受任务,进行施工。1986年后,随着建筑市场放开和国家对基本建设实行严格规范管理,工程施工一律实行公开平等招标投标制,选择优良建筑队伍施工。境内公路建设走向市场化,政府力量与社会力量、市场力量整合,确保了公路的质量明显提高,公路规模明显扩大。在整个公路建设和运行中没有出现质量和安全事故。
1986年以来,境内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管理逐步步入规范化轨道。严格按国家规定程序,规划公路建设、提出项目建议、进行可行性研究、进行初测及初步设计、列入国家年度基本建设计划、定测及编制施工图、组织施工、进行竣工验收、交付使用。
在公路建设项目施工中,严格实行“四制管理”,即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以保证公路项目的质量、安全、工期、成本。同时,建立三级质保体系,即政府监督(区交通局设立交通基本建设质量监督站,由质量监督站代表政府,实施工程质量监督)、社会监理(1986—2005年,境内所有改建工程和路网建设,均由各工程指挥部委托监理工程师,从施工准备到竣工验收全过程,由监理工程师进行现场施工质量、工期和工程计量方面的监督管理)、企业自检,以保障公路质量。
三、咸安公路建设的启示
公路建设必须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保证。解放前甚至包括改革开放前,咸安公路建设之所以发展缓慢、公路技术等级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的经济实力弱,无力承担公路快速发展、高等级技术公路建设所需的资金投入。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以投融资方式的多元化,为公路快速发展、提高公路技术等级提供强大的资金保证。“八五”期间(1991—1995年),全区公路建设共投入资金1.3亿元(其中贺泉一级公路就投资0.7亿元),相当于1949年至1990年的总和。2003年至2005年,仅对列养乡道进行改造就投入资金478.65万元,将原为等外级的麻大线、一火线、北广线、 殷漆线、宝渔线、横甘线等6条列养线路公路进行路面硬化,达到四级公路标准;将白但线、宝八线、马双线、邹石线、中陈线共5条列养线路14.96公里的沙石路改成渣油路面。2011—2013年,短短的3年间,共投入公路建设资金近4.9亿元(不含高速公路项目),每年的投入都大于“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总投入,是咸安交通发展史上投资规模最大、建设速度最快的历史时期。
政策支持是推动公路建设的有力举措。政策支持包含多方面。最主要的是:其一,允许多种性质的资金进入公路建设投融资市场,给公路建设广开了资金来源渠道。其二,上级政府采取以奖代补等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公路建设。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后,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列入省委、省政府的重要日程,制定农村公路建设的投资、奖补与兴建政策。惠民政策出台后,咸安广大乡村闻风而动,积极投工投劳,并自发地集资捐款,全力修建属于自己直接受益的乡村公路。“十五”期间(2001—2005年)全区村道建设总投资达到1.123亿元,共建成通村水泥路(油路)65条272.22公里,其中按照国家政策落实兑现奖励资金1931.87万元,验收兑现奖励资金的公路有51条142.13公里。
现代化管理、机械化施工是高等级公路建设的技术保证。高等级公路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没有从项目决策规划、可行性研究评估、项目招投标、严格施工管理、建立质量保证体系、竣工验收等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是难以保证高等级公路建设的质量、安全和工期的。自20世纪90年代起,在科技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双重作用下,境内公路建设施工用机械化、现代化逐步取代过去人山人海肩挑背驮人工夯筑的施工场面,呈现出工作效率高,投入产出快,社会效益好的良好局面。
(执笔:吴建旺 吴见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