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主页 > 资政报告
资政报告
资政报告
《资政报告》第27期
2018-08-07

  

  

  

  奋进四十年    南鄂谱新篇

   

  李城外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咸宁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通过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下,团结一心,开拓创新,顽强拼搏,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建设,努力建设中国中部“绿心”,打造国际生态城市,各项事业取得可喜成就,正信心百倍地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迈进。

    一、打造特色农业,全力助推扶贫工程

    197812月到1979年元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篇章。同全国一样,咸宁经济改革以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为突破口,农村改革逐渐展开。早在1978年,我区一些地方就已经实行农业生产包产到组。19809月,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我区实行包产到劳、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吃大锅饭”、“出工磨洋工,收工一窝蜂”的弊端逐渐消除。到198210月,全区农村普遍建立了以包干到户为主的承包责任制。政策一变,效益彰显。1984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7.08亿元,粮食总产量94.78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279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368%、17.4%、130%。

    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完善发展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根据省委关于《乡村合作经营组织建设的若干意见(试行)》,1989年底,地委、行署在嘉鱼县老官镇开始办经联社试点,此后,各县市联系实际,参照老官经验,继续扩大试点,逐步进行推广,有效促进了农村经联社的健康发展。1999年,全市已发展村及村以下合作经济组织9782个,股份制合作企业948个,各类专业协会446个;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22.02亿元,村平127.72万元;村级资产总额306亿元,村平17.72万元。

    在不断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市委、市政府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内部结构调整。2000年,咸宁实施以建设楠竹之乡、桂花之乡、苎麻之乡、茶叶之乡及以发展嘉鱼蔬菜、赤壁猕猴桃、崇阳雷竹笋、通城生猪、通山柑橘、咸安桂花为重点的“四乡六业”,实现一县一业、一乡一村一品,形成了特色农业。着力实施“科技创新”、“科教兴农”战略,结合旅游业发展观光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生产走上了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和“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调出特色,改出效益。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结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着力打造扶贫工程,特色农业效益增强,为改善农民生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201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193.45亿元,比上年增加4.2%,农民人均纯收入13925元,增长8.69%。

    二、重视民营经济,倡导多种所有制并存

    个体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是在计划经济时代,个体私营经济也没有绝迹,1978年底,全区个体工商户仍有196户、243人,从业人员多数是丧失劳动能力的病弱群体和残疾人。三中全会后,国家对个体私营经济总体政策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全区个体私营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不仅城镇个体工商户不断发展,农村的个体工商户也应运而生。到1988年底,全区个体工商户发展到25100户、从业人员39412人。但是,此时,社会上出现了一系列对个体工商户的非议,诸如:个体工商户发展多了,挤了国营、集体经济;个体工商户收入不正当,引起社会分配不公,等等。1989年下半年,社会上对个体工商户的议论更加强烈,国家也对一些偷、漏税的个体工商户采取强制补税措施,使不少个体工商户误认为政策要变了,不少地方个体工商户纷纷停业。到年底,全区个体工商户下降到21563户、从业人员3 1720人。

    邓小平发表南巡谈话后,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本质、所有制形式、分配方式都有了新的认识,增进了对个体工商户的认同。行署和各县市政府也加强了对个体私营经济工作的领导,成立了由主要领导牵头的个体私营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制定鼓励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使我区个体私营经济进入突破性发展阶段。1997年,地委、行署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各县市也随之出台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措施、办法,确立了放开思想、放活政策、放宽路子、放松环境、扶持发展的“四放一扶”的指导思想。我区成立民营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各县市乡镇党委、政府也先后成立工作专班,将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全力以赴,并通过招商引资,一批浙江、福建沿海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私营企业落户咸宁。1997年当年,全区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发展到37164户,从业人员110451人。到2001年,全市个体私营经济总户数为41748户,注册资金96379万元,从业人员11 1214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促进了咸宁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自1997年以后,咸宁个体私营经济上缴税收基本保持10-15%的增长速度,占工商税收入的三分之一。个体工商户和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壮大,不仅促进了全市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促进了全市经济布局的合理调整,也拓宽了就业渠道,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标志着我市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形式日益发展和完善。

    三、瞄准高新产业,不断培植发展后劲

    1979开始,咸宁地区开展扩大企业自主权、建立经济责任制改革。1994年后,国有、集体工业企业逐步改制为股份制企业。同时,出现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民营企业、“三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资)企业。1998年,工业企业按照“加强资本营运,抓大放小”的方针,形成以内部职工持股为主要形式的股份制或股份合作企业。2003年,按照“企业改变性质,职工改变身份”的思路,通过整体出售、引资重组、内部改革、破产再生等途径和方式,全市规模以上国有工业企业实现改革改制,改制面达94%。20042005两年,全市规模内工业企业完成改制,改制面达98%。

    我市企业改制影响最大的是蒲纺。蒲纺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兴建,1973年更名为总后蒲圻纺织总厂,1975年移交湖北省,是当年我省最大纺织联合企业,连续5年跻身全国500强。2004年初,蒲纺移交给赤壁市。至2006年冬,蒲纺大部分企业依法破产,部分转为民营。2007年成立蒲纺工业园区管委会,提出“解放思想,砥砺前行,二次创业,建设新城”的奋斗目标。2017年,蒲纺实现工业总产值30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15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6亿元,新增规模企业2家。

   19961月,地委、行署颁发《关于加强科技进步,推进科技兴区战略实施的若干意见》,提出“科教兴区”战略。赤壁市、咸安区率先在全市开展争创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区)活动,并分别于19971999年被国家科委授予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区。2000年,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决定》,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到35个,高新技术产值首次达到10亿元;2001年,高新技术产值12.5亿元,当年申报高新技术企业6家,获批4家。2002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值14.5亿元。到2002年,已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证的有湖北田野集团、福人药业股份公司、咸安巨宁森工有限公司、通山轻工机械有限公司、咸宁超强金刚石膜有限公司、咸宁京汇药业公司、咸安华宁防腐有限公司7家企业。其中田野集团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其余6家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经过不懈努力,国务院于20172月批复咸宁高新区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同年,以咸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骨干的全部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2506亿元,占GDP比重为10.1%,成为咸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一、二、三产业结构比由1978年的54.329.116.9优化调整为2017年的15.648.436.0

    四、振兴旅游经济,大力彰显品牌优势

    改革开放催生了咸宁旅游业。1979年,中国国际旅行社咸宁支社、中国旅行社咸宁支分社成立,归属行署外事办公室领导,我区旅游业逐渐起步。1986年,成立咸宁地区旅游局,各县也先后成立旅游局,旅游业管理逐渐规范。到1994年,全区初步建成九宫山、赤壁、澄水洞三个旅游景区(),旅游综合收入60007万元。1995年,地委通过“九五”规划及2010年远景规划,提出“突破性发展”旅游服务业。特别是撤地建市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发展,加强对旅游业规划,加快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服务设施建设。

    20112015年的“十二五”期间,咸宁旅游业取得显著成就。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基本实现总体目标。咸宁接待旅游人次由2010年的1157.08万人次增长到2015年的409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由2010年的59.41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206亿元。2015年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全省排名第五,全市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达到19.9%,高于全省的137%。产业空间不断扩展,目的地格局现雏形,“十二五”规划中“一城(咸宁国际温泉城)一带(温泉休闲养生景观带)六板块(赤壁三国休闲文化集聚区、通山九宫山避暑休闲区、咸宁桂竹乡村旅游区、嘉鱼江南水乡游览区、通城瑶族原生态旅游区及崇阳商圈生态经济圈板块)”的旅游空间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新兴业态层出不穷,行业创新充满活力,咸宁荣获“首批十佳健康(养生)旅游目的地”称号,赤壁砖茶产业园被评定为省级创意产业园。城市建设成果显著,先后荣膺首批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绿化模范城市、联合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获得城市、中国魅力城市、中国最具成长力创新城市等荣誉。旅游品牌创建成功,连续举办7届国家温泉旅游文化节,在央视《走遍中国》《海峡两岸》等栏目推介咸宁,“香城泉都”品牌闻名遐迩。管理机制不断完善,旅游管理规范有序。咸宁获得全国第一批旅游标准化城市,负责起草完成国家旅游局首个《全国温泉旅游规范》,填补全国空白。

      2016年,按照国家全域旅游建设目标要求,我市奋力建设“香城泉都·浪漫咸宁”,旅游经济呈现出“多点突破、多维推进、多元发展”的良好态势,进入全省第一方阵。2017年,全市旅游收入292.5亿元,接待旅游人数5730万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20.4.%和20.6%。

    五、夯实基础设施,加快鄂南强市步伐

     1995年,温泉建成4500长、60宽的沿河大道(今咸宁大道)2000年,咸宁大道双向6车道建成通车。至此,温泉城区形成210横城市道路网络。1980年,温泉城区居民人均居住面积4.5平方米,2000年,人均居住面积发展到19.45平方米。1985年,全区城市园林绿化面积327.7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面积267.7公顷,人均3平方米。到2000年,城市绿化覆盖面积达到1 840公顷,公共绿地面积506.63公顷,人均6.048平方米。

   1999年,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堤四网”建设目标任务,均已如期实现并不断得到升级改造。“一堤”就是加强长江干堤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两三年内基本解决长江水患问题。“四网”:一是“公路交通网”,三年内基础实现市县公路“二级”化、乡镇公路“黑色化”、村级公路通达化;二是“城乡电网”,通过城乡电网改造,使电力设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三是“通讯网”,到2005年,农村实现了村村通电话;四是“广播电视网”,到2005实现村村通有线电视。

    “九五”至“十五”期间,水利设施得到极大完善。20005月,国务院批准咸宁市长江干堤整险加固工程正式立项建设,工程静态投资8.942亿元,其中国家投资5.19亿元。长江堤防累计完成整险加固工程土石方5100多万立方米,超过建国50多年来全市堤防建设干堤工程量的总和,其他河流整治、农业生产水利设施加固整险也效果显著。

   近些年来,咸宁交通发展突飞猛进。2009年,全市只有一段76公里的京港澳高速公路。如今,境内已建成杭瑞高速、大广南高速、咸通高速、咸黄高速、通界高速、武汉城市圈咸宁西段高速、武深高速嘉通段共7条高速公路,总里程增加到457公里。普通公路不断提档升级。武广高铁过境,建有咸宁北站、赤壁北站。全省首条城际铁路也在咸宁开通。咸宁已建成和在建30005000吨级深水码头8个,在建长江大桥2座。所有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为建成鄂南强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提升幸福指数,协调推进“五位一体”

     40年来,我市经济繁荣,社会发展进步,人民幸福指数提升。2017年全市生产总值1234.86亿元,迈入“千亿俱乐部”,是197811.653亿元的106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310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053元,是1978326元的87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25元,是1978119元的117倍。2016年,城镇就业23.4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6.9万人,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986%,精准扶贫脱贫成效显著,贫困发生率降至10.97%。提前实现义务教育县域基本均衡,教育信息化应用“咸宁模式”成为全国范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实现全覆盖。平安创建深入推进,重点人群管理服务创新成为全国品牌,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荣获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加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感动咸宁”、“最美系列”人物评选凝聚强大社会正能量,“一五一十”工程人选中宣部宣传思想工作案例。高标准推进“云上咸宁”移动新媒体平台建设,主流思想舆论不断壮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扎实推进,8个村列入全国首批“传统村落保护名录”,8处文化遗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两馆一站”累计服务群众400万人次。崇阳被命名“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咸宁被授予“中国汉族民间叙事长歌之乡”和“古瑶文化之乡”,向阳湖文化品牌叫响海内外。成功举办首届市运会,连续举办咸宁国际温泉马拉松赛(微马),“香城大舞台”成为全省优秀文化品牌。“红色宣传工程”在全市广泛深入推进,温泉公园城市建设全面展开。率先在全国编制绿色崛起规划,空气质量、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居全省前列。主体功能区和生态红线保护规划加快实施,通城、通山被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市森林覆盖率49.47%,城市绿化覆盖率389%,近几年成为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全国旅游改革创新先行区、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市、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国家信用示范市、国家智慧城市试点。

     七、增强执政能力,稳步实现全面小康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增强。咸宁市()委领导各级党组织开展整党活动,开展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斗争,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纯洁了党的组织。通过开展“三讲”、科学发展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活动和支部主题党日等一系列活动,党员干部密切了与群众的联系,转变了作风,精神面貌和工作状态发生明显变化,涌现了一批批先进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开展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活动,对腐败分子进行严惩,维护了党的形象,赢得了人民的称赞和信任。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忠实体现人民的意志,决策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督促检查执法情况。选举产生本级人大机构,选举产生市、县、乡三级人民政府。坚持和完善政治协商制度,保障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多党合作。市委坚持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共谋咸宁发展大计。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发挥重要作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带领全市广大职工、青年、妇女投身改革开放,争相建功立业。

      与此同时,我市还进行了多次行政机构改革。废除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设立乡镇人民政府,实行村民自治,建立完善居民社区制度。进行了市直机构、县直机构、乡直机构改革和撤区并乡、合村并组。通过改革,精减机构和人员,财政负担减轻,工作效率得到提高。特别是通过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取消大量的审批项目,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完善。

      20161219,在中国共产党咸宁市第五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市委书记丁小强提出今后五年工作“一个全面建成,五个全面提升”的奋斗目标。前者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左右,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市经济同步增长,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县全部摘帽。在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后者即发展质效全面提升,发展动能全面提升,城乡品质全面提升,民生福祉全面提升,党的领导力全面提升。——实现五年奋斗目标,迎接全面小康,指日可待。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奋力谱写咸宁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当前,既要践行“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精神,也要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干劲。同时,还要认真总结我市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教训,从而进一步增强信心和力量。

      第一,必须坚持特色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成功之路,必须坚持,不能改弦易辙。同时,咸宁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走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即绿色崛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城市。咸宁位于湘鄂赣三省交汇处,生态、旅游要突出香城、泉都,这是我们的特色。要做足做好全域旅游这篇大文章。

      第二,必须坚持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为民谋利,向民问计,为民奉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咸宁进行企业改制时,有的地方没有以改革凝聚人心,出现了淡化职工利益的现象,甚至是甩包袱,更谈不上共享改革成果。改革永远在路上,要时刻牢记改革是为了大多数人谋利益,只有少数人获利的改革,即使经济效益再好也是不成功的。

      第三,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改革既要符合上级精神,又符合本地实际情况,不能不切实际地追求高指标。咸宁“八五”期间实现了低水平基础上的高速发展,“九五”计划也按高速要求,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到2000年比1980年翻三番的目标,速度偏高,同时由于咸宁“五年四灾”,高速度发展目标明显难以实现。市一届人大二次会议对“九五”计划进行了调整,便是敢于担责之举。

      第四,必须协调推进“五位一体”建设。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党政治路线的一个重大转折;协调推进“五位一体”建设,是我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认识的一次重大提升。我市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欠发达,招商引资依然是咸宁发展的重中之重。招商引资和建设中,要守住环保底线,保住绿水青山,以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