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主页 > 资政报告
资政报告
资政报告
《资政报告》第29期
2019-09-06徐赐甲

资政报告2019.1期

 

关于深入挖掘宣传鄂南革命文化的几点思考

 

红色文化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党中央、国务院要求,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筑牢意识形态阵地的战略高度,从坚定“四个自信”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的重大意义。中央有关部委在今年年初,已将我市咸安区、赤壁市、通城县、崇阳县、通山县5个县(市、区)整体纳入了全国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范围,要求强化组织领导,加大支持力度,不断提升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水平。

咸宁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地方,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进程中,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宝贵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如何保护和利用好红色资源,既是尊重革命历史、传承革命精神的需要,也是深入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需要,更是当前咸宁加快建成全省特色产业转型发展增长极、建优建美长江流域公园城市的需要。

一、鄂南人民革命史的主要情况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鄂南共产党员活动频繁,以县为单位的党基层组织全面建立。

在共产党的创建时期,受五四运动爆发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影响,1921年,咸宁辖区成立了具有进步思想倾向的革命社团。1922-1924年,在外求学的鄂咸籍学生10余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较有代表性的有蒲圻的张计储、咸安的钱亦石、通山的华鄂阳。1925年1月,中共召开四大,决定为适应革命大发展的需要,在全国建立和加强党的组织。本地党员漆昌元和外派的外地党员魏书等,来到咸宁传播革命思想,成为咸宁共产党组织的创始人。到1926年8月,蒲圻、通山、咸宁建立了党的特支,通城、崇阳建立了党的支部。

(二)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为夺取汀泗桥、贺胜桥,攻占武昌城,赢得“铁军”称号,锻造了最核心的军魂。

北伐战争中,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的胜利,打开了北伐军进攻武汉的大门,以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为代表的铁军精神发韧于汀泗桥战役。铁军所展现出的信念坚定、英勇顽强、敢于牺牲的精神,一度成为国民革命军的标杆,尤其是后来逐渐成为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灵魂。红军时期,井冈山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军都曾经以四军为番号,为开创和壮大两大革命根据地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抗战时期,南方红军游击队被整编为新四军,成为抗日武装的一支劲旅。

(三)全国农民秋收暴动第一枪在这里打响,为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积累了宝贵经验。

1927年8月5日,中共湖北省委制定了《鄂南农民暴动计划》,决定以蒲圻、咸宁为中心爆发点。下旬,派吴德峰等人到鄂南,建立中共鄂南特委,辖鄂南区咸宁(今咸安)、通山、崇阳、通城、蒲圻、嘉鱼6县党组织,书记为吴德峰,特委机关设在蒲圻中伙铺。从8月中下旬开始,鄂南党组织贯彻执行八七会议精神,落实省委关于举行鄂南农民秋收暴动的部署,在全国率先举行农民秋收暴动——“智取通城”、“中伙铺劫车”、“通山暴动”、“米埠暴动”等。 

暴动后,崇阳、通城农民革命军在罗荣桓等同志的领导下,直接开赴湖南平江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并跟随毛泽东奔上井冈山,参加了中国革命摇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鄂南秋暴领导人符向一、吴光浩、刘镇一等一路北上,参加领导黄麻起义,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做出重大贡献。叶金波等鄂南秋收暴动农军战士参加创建了鄂东南革命根据地,鄂东南革命根据地成为湘鄂赣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石仲泉认为:鄂南秋暴“是当年秋收暴动最早的烽火”,通城、通山建立的红色政权“是党在八七会议后建立的最早一批全国县级红色政权”。

党史专家李福珍认为:“鄂南秋暴的高效组织和完整实施,创造了全国秋暴的成功典范;鄂南秋暴率先在全国建立了三个县级红色政权,全国第一个红色政权在鄂南诞生;鄂南秋暴率先提出开展‘游击战争’的问题,开创了‘上山’和创建红色区域的斗争实践,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土地革命战争、创建农村根据地的重要经验财富。”

(四)多支红军队伍在这里战斗并发展壮大,一大批鄂南儿女投身革命斗争。

彭帅率红五军开辟鄂东南革命根据地。1928年9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五军到达通山县九宫山休整,成立九宫山苏维埃政府,开展土地革命,对鄂南革命产生了积极影响。1929年9月,红五军第五纵队司令员李灿、党代表何长工奉军党委之命,率领部队开辟鄂东南。到1930年6月,鄂南各县先后建立苏维埃政权,武装割据局面基本形成。鄂南成为鄂东南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湘鄂赣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31年8月成立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的7年中,鄂东南特(道)委有6年驻扎在通山及通城,九宫山、冷水坪为湖北省境内最后一块游击根据地。

红十七军在通山诞生。1933年初,为保卫和发展苏区,中共鄂东南道委在通山召开兰田会议,要求把扩大红军作为首要任务。遵照湘鄂赣省军区的命令,河南指挥部领导的赣北警卫师改编为红一师,河北指挥部领导的河北警卫师改编为红二师,加上鄂东南红军主力红三师,组成红十七军。1933年8月1日,红十七军在通山县隐水村黄石洞举行成立大会,近万人参加了庆祝大会,省军区任命张焘为军长,方步舟为政委,叶金波为副政委兼参谋长,张向明为政治部主任。红十七军的组建,使鄂东南地区的军事武装力量得到加强,在保卫和发展鄂东南苏区中建立了卓著战功。

此外,红三军团(后与红一军团组成红一方面军)及中央红军第十七师、湘鄂赣红军第十六军(后改为红十六师)、鄂东南红军独立第三师都在鄂南地区转战。

(五)进行了湘鄂赣边境地区最早的国共合作抗日谈判,成功达成了一致抗日协议。

1937年5月,中共湘鄂赣省委驻西北代表团书记江渭清在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从国民党报纸上了解到全国人民要求团结抗日是主流,作出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是大势的判断,及时调整了工作任务和目标。江渭清耐心说服大家,统一了认识,将部队番号改为湘鄂赣抗日游击第三纵队。6月,江渭清向国民党湘鄂赣各省、武汉行营及附近各县发出通电,提出“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主张,通过艰难的谈判达成一致抗日的协议。通城谈判是抗战时期湘鄂赣边境地区最早的国共合作谈判,在抗战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

(六)王震同志亲手创建湘鄂赣边区抗日根据地,组建成立中共湘鄂赣边区党委、军区和行政公署。

1944年11月,八路军一二○师三五九旅奉中共中央之命,组成以王震为司令员、王首道为政委、王恩茂为政治部主任的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独立第一游击支队(简称南下支队),于3月下旬进入鄂南,并以主力进入湖南、赣北,使赣北、湘北、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获得解放。

1945年5月6日,经中央批准,成立中共湘鄂赣边区党委、军区和行政公署,王震任军区司令员,王首道为边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委,聂洪钧为边区党委副书记兼行政公署主任,张体学为军区副司令员,王恩茂为军区副政委。湘鄂赣边区辖咸宁(今咸安区)等14个县。6月下旬,南下支队主力从湘北返回鄂南,27日起,部队移驻咸安南川董家祠堂、大幕郭家祠堂一带休整。王震居住的郭家祠堂为军区司令部。不久,王震、王首道根据党中央、毛泽东发来的电报指示,率南下支队主力从茶地铺(今大幕乡)出发,挺进华南。

根据党中央、毛泽东发来的电报指示,王震、王首道于7日率南下支队主力从茶地铺(今大幕乡)出发挺进华南;11日,湘鄂赣边区党委改为鄂南地委,湘鄂赣边军区改为鄂南军分区,由张体学任地委书记兼军分区司令员和政委;湘鄂赣边区行政公署改为第七专署,贺建华任专员。

(七)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先烈在这里洒下了无数汗水与鲜血,甚至牺牲了宝贵的生命。

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洒有彭德怀、罗荣桓、罗亦农、王震、黄克诚、何长工、王平、张体学等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汗水和鲜血,湘鄂赣省委书记陈寿昌、鄂东南道委书记吴致民、红三师政委叶金波、红三师副师长肖高蔚、湘鄂赣省军区北路指挥部参谋长肖克允、中华济难总会庶务主任华鄂阳牺牲并长眠在这里。这里还是著名红色教授钱亦石、新中国首任监察部长钱瑛、湘鄂西特委书记何功伟的故乡,共和国将军有咸宁籍上将1人、少将4人。咸宁辖区为革命牺牲和遇难者达12余万人,其中登记在册革命烈士1.26万人。

二、咸宁革命遗址保护利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咸宁市人民政府于2004年公布了第一批10个革命遗址保护单位名单,对革命遗址、革命文物保护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2010年10月,根据上级党史部门的统一部署,我们进行了革命遗址普查工作。根据调查统计,全市有重要革命遗址123处。其中,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43处,如鄂南暴动莲花塘遗址、通山县工农政府委员会和红三团前委扩大会议遗址、通城劳农政府遗址等;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12处,如罗荣桓纪念馆、鄂东南道委机关驻地遗址等;革命领导人故居12处,如彭德怀旧居、钱瑛故居、王首道旧居、钱亦石故居、何功伟故居、王震旧居、张体学旧居等;烈士陵园、纪念碑、塔15座,著名烈士墓15座。

保护利用革命遗址、革命文物已成为咸宁社会各界的共识,民间保护革命遗址、革命文物的热情很高,要求开发利用革命遗址的愿望也很迫切,并有实际行动。通山县的畅周中学师生自发捐款建成叶畅周烈士纪念塔,畅周村就是以革命烈士名字命名的。通山县石门村村民筹资十几万元建起了红色门楼、党史墙,迁葬烈士墓,并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建设成为红色旅游、乡村游基地。到目前为止,全市各县(市、区)均建有烈士陵园、革命史陈列馆、革命烈士纪念碑(塔)。

在咸宁红色资源保护日益加强,红色教育深入人心的同时,我市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部分革命遗址、革命文物年久失修,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有的损毁日益严重,有的正在逐渐消失。

二是大批与红色革命相关的物件、资料等革命文物留存在民间,缺少必要的保管意识及保存条件。同时,一些革命文物已经被周边乃至外地的史志、文化等部门有偿征集。

三是挖掘宣传利用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一方面,我市缺乏一个集中展示全市人民革命历史的场所。全省黄冈市、黄石市、孝感市等地都建有全市性的革命纪念馆;通山县、咸安区虽然分别建有冠名鄂南的烈士陵园,但事实上都仅是以展示当地革命历史为主。另一方面,全市一些重要的红色革命文化遗址,往往因思想认识、地理位置、建设资金等多方面的原因,在宣传、开发、利用等方面也做得很不够。

三、几点建议

(一)实施红色资源保护工程。坚持抢救性和预防性保护并重,实施革命旧址维修保护行动计划和馆藏革命文物保护修复计划。运用文字、影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手段,对现有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档,防止珍贵的实物和资料流失。

(二)实施革命文物征集工程。革命文物是革命史载体,是进行红色宣传教育的活教材。有了革命文物,革命史就会鲜活起来、丰富起来。目前,许多革命文物还散落在民间、一些革命文物已经或正在流失到市外。建议以建党一百周年为重要节点,由文化部门牵头,立即启动革命文物征集工作,及时让革命文物得到应有的保护利用,充分展现其宝贵价值。

(三)实施红色文化展示工程。建议由民政部门牵头,采取新建或改建的方式,建设全市性的鄂南人民革命纪念馆或革命烈士陵园,全面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鄂南人民、鄂东南人民和人民军队在鄂南大地上艰苦卓绝的光辉革命历程,充分展现革命前辈和烈士坚定理想信念、坚持顽强斗争、不怕流血牺牲的崇高品质。激励广大党员干部职工、人民群众、青少年学生牢记历史,继承传统,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推进咸宁高质量发展而不懈努力奋斗。

(四)实施革命文化传播工程。目前,有关专业人士正以鄂南秋暴为题材进行编剧,预计到今年上半年可完成近40集的编剧工作。建议我市提前介入、对接,积极服务参与编剧工作,支持电视剧的拍摄,适时争取冠名,争取尽量在剧本中、电视中更好、更多地展示咸宁人民革命精神,展示鄂南打响全国秋收暴动第一枪、建立全国第一批县级红色政权、助推井冈山、鄂豫皖、湘鄂赣三个革命根据地创建的历史功勋,展示咸宁独特的地域文化和优美的生态环境以及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

(五)实施史志研究工作创新工程。探索建立史志部门牵头,文化、文史、民政、档案等部门紧密配合,有关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专业社团等方面专业人士积极参与,湘鄂赣片区史志研究中心共同协作的史志研究工作大格局,全面、深入地挖掘好、研究好、编撰好、宣传好咸宁人民革命史。同时,充分发挥史志资政育人的作用,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推动红色教育与学校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努力打造成具有咸宁特色的“红色名片”。

 

                             撰稿人:徐赐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