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主页 > 史志理论
史志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地方志工作的重要论述
2025-09-02

编者按: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特有文化基因。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修志用志工作,在不同的场合中多次提及地方志工作,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地方志工作的重要论述,对于地方志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我们读志用志修志,指明了方向,树立了典范。

1.我们这样看情况、听汇报是不够的,还要看历史。一个县的历史最好的体现就是县志,府志则更为全面,里面既写正面人物,也写反面人物,我们一看就知道这个地方发生过什么事,可以从中有所借鉴。

——19888月,习近平同志到宁德霞浦县调研工业时指出

    2.我来这里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看府志、县志。要马上了解一个地方的重要情况,就要了解它的历史。了解历史的可靠的方法就是看志,这是我的一个习惯。过去,我无论走到哪里,第一件事就是要看地方志,这样做,可以较快地了解到一个地方的山川地貌、乡情民俗、名流商贾、桑麻农事,可以从中把握很多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可谓“开卷有益”。修志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其意义,说通俗一点,就是使我们做一个明白人,“以古为鉴,可知兴替”,对于我们,只有加深对历史的掌握和理解,才能“以古为鉴,鉴古知今”,不重复历史上的错误,才能使人们从一种混沌状态,转为一种清楚明白的状态,才能知道过去人类社会种种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修志是件十分艰巨的工作。难就难在古今资料浩如烟海,写进志书的资料是否真实可靠,要订正;难就难在资料残缺、散失,收集起来很艰难;难就难在横排门类,不能缺项,不能割裂与孤立,不能失去整体性;难就难在志书要合体例,又要有时代性、科学性、思想性。完全搞散文体、公文体不行,但是,由于迁就体例,把它局限到没有科学性、思想性、时代感也不行。志书既要避免宣传色彩,又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指导修志工作。        

—— 1989812日,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地区地方志工作会议上讲话时指出

3.盛世修志,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更是一项重要的思想文化建设事业,具有服务当代、惠及子孙的深远意义。

——2000年,习近平同志在给福建省地方志第五次工作会议暨表彰大会的贺词中指出

4.几千年来,国有史,家有谱。不过,家谱毕竟是一家一族的文化,而村志则不同,它能反映全村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面貌,又有与全体村民休戚相关的人和事的记载,最起码的存史作用是很大的啊!

——20041010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凤林镇白沙村考察,翻阅《白沙村志》并作出指示

5.在展览的同时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2014 2 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博物馆考察时指出

6.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必须坚持正确历史观、加强规划和力量整合、加强史料收集和整理、加强舆论宣传工作,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着力研究和深入阐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等重大问题……

要加强国家层面的统筹协调,按照“总体研究要深、专题研究要细”的原则,制定中长期规划和具体工作方案,确定研究重点和主攻方向。要整合全国学术机构和研究队伍,协调各地党史、军史、档案、政协文史资料、地方志、社科院、高校等部门和机构的力量,扶持民间研究,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国际等领域对抗战进行系统研究,推出高水准的权威专著和通俗读物。有关部门要加强指导和协调,国家社科基金、出版基金要把抗战研究纳入重点资助范围,加大支持力度。

——2015730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回顾和思考进行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的讲话节选

7.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2020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

8.这个《决定》还提出了不少调查研究的具体方法,包括邀集有经验的人开调查会,个别口头询问,收集县志、府志、省志、家谱加以研究等。这些要求和方法,至今仍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2022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举19418月毛泽东同志主持起草《中共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的例子时指出

9.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

——20226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眉山三苏祠视察时指出

10.要继续加强考古研究,提高文物保护水平,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实支撑,让中华文明瑰宝永续留存、泽惠后人,激励人们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湖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资源丰富,要在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和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上担当使命。系统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加强长江文明溯源研究和传播展示。

——2024114日至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

(咸宁市史志研究中心地方志研究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