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主页 > 他山之石
他山之石
市史志研究中心赴杭州、苏州方志馆学习考察
2019-07-25

根据市委有关专题会议精神,咸宁市规划新建史志馆。咸宁市史志研究中心为借鉴外地优秀方志馆建设的成功经验,更好地推进史志馆建设。7月2日至 6日市史志研究中心一行4人先后到杭州市及余杭区、苏州市方志馆学习相关建馆理念、布展思路等情况。

首先,到了杭州市余杭区方志馆。方志馆坐落于大运河畔、塘栖水北街的西端,白墙青瓦,古色古香,环境幽静。它由两幢明清风格的二层旧宅构成,历时两年多的时间完成修缮布展,于 2013年9月正式开馆。方志馆分为地情研究中心和地情展示中心两部分,各有一栋古宅。地情研究中心,是一个以收藏、保护、研究、利用史志为主体的综合性场所。地情研究中心这次因故没有开放,所以没有参观。地情展示中心分为“方志·源流”、“方志·舆地”、“方志·人文”、“方志·山水”、“方志·物产”、“现代志书”6个展厅,以余杭历代丰富的地方志为史料基础,通过文字、画面、多媒体影像以及实物等形式,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向参观者介绍余杭的人文自然风貌。方志馆所在的这两幢古宅秉承明清的建筑风格,典雅幽深,为两层的砖木结构,由厅房、厢房、天井交叉组成,占地面积765.6平方米,建筑面积1286.6平方米。有浓重的塘栖古镇文化以及原有的客源基础,既能与其他文化遗存配套,又能有效地增加古镇历史文化的厚重感。余杭方志馆开馆以来,参观的领导或团队络绎不绝,作为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推荐的“中国最好的县级方志馆” 和《光明日报》2016年8月29日头版文章《修志问道 以启将来》中“一项与时俱进的基础文化事业”盛赞的余杭方志馆。方志馆这张名片已成为拥有“了解余杭最全面的理想场馆”、“红色之旅重要驿站”、“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塘栖古街的景点和亮点”等多重身份的金名片。看到的余杭方志馆玲珑精致,历史性、文化性、地域性、系统性突出,通过参观余杭方志馆,让大家拓展了思路,为将来咸宁史志馆的内涵、品质提供学习借鉴思路。

图片1.png

第二站,来到杭州市方志馆。方志馆位于胡雪岩故居北门正对面望江路(汪宅),主要由内部展陈和外部庭院两部分组成。出于对古建筑的保护,汪宅大院的木质结构被保留了下来,格局基本没有变动。内部展陈分设概览、山水、政治、人物、文化、经济、社会、方志等8个展厅,占地面积2900平方米,其中展陈面积约1100平方米,资料阅览面积约290平方米,外部庭院面积约1500平方米。这里环境幽雅、闹中取静、交通方便、环境舒适。杭州市方志馆横排门类、纵述史实,织就一幅描绘杭州前世今生的锦绣长卷。展馆的文字、展板、多媒体和实物相互交融,再现了杭州人民以“弄潮儿向涛头立”的胆略勇气谱写的壮阔史诗。一进入馆内人们便被地雕《南宋京城图》所吸引,经询问得知了地雕中关于皇宫大内、德寿宫、新开门等地名的相关情况;“建制沿革”展厅展示了京杭大运河开通以及李泌开凿六井对杭州的发展;“城垣变迁”展厅抚今追昔体现了杭州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变迁;“修志问道”展厅的方志典籍,让方志同行深情回忆。展馆有一尊苏东坡的塑像,他曾任杭州刺史,在位时修了一项治淤保护环境的人文工程疏通西湖,建成了现在的苏堤,他也是杭州历史上的代表性人物。展馆有个炒茶图,反映杭州自古就产茶,其中龙井茶现在名扬四海,成为杭州的品牌之一。展馆有一组市井图,反映杭州作为南宋都城曾有过的繁荣与历史作用,是中国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段。

第三站,来到江苏省苏州市方志馆。这次只看到部分展厅,据了解苏州方志馆筹建于1995年12月,是全国地级市中最早设立的方志馆,现有馆藏影印旧志6000余种(全国存世旧志共有8000余种),新编地方志书、族谱、苏州地情书共计2.7万册,累计藏书共计6万余册,是全国藏书量最多的地市级方志馆,也是苏州地情资料保存和展示中心。值得一提的是,苏州方志馆存有部分明清刻本,在2014年国家文物局可移动文物普查中,馆藏古籍被认定为可移动文物共有198种,693册。

另外,还顺便参观了苏州民俗博物馆、苏州状元博物馆、苏州丝绸之路展览馆、苏州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同样受益匪浅。

通过参观,对方志馆有了更加直观地认识。文化是无形的,润物细无声,文化类的投入对今后的地方文化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可以让文化肌理通过这些慢慢丰富起来,这是篇大文章,需要长时间慢慢打造,逐步推动地方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作为提供文化服务的公共设施,江浙的方志馆不仅馆藏丰富,还承担起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核心价值观、开展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地情教育的社会责任和社会职能,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史志同行或观众参观学习已是常规性工作。杭州市方志馆在布展细节上的灵动创意、户外庭院一步一景的园林设计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这次参观之行开阔了眼界和思路,有了初步的感性资源,为将来咸宁的史志馆建设构思起到参考作用,但是,也深刻感受到建馆绝非一蹴而就的简单事务,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文化工程,需要各方面大力协调配合,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资源才能完成的大型工程。

   (市史志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