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家级历史文明名镇名村名单
(一)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汀泗桥镇
2008年10月,汀泗桥镇入选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汀泗桥镇历史悠久,名扬天下。汀泗河分东、西双岔道自南北纵贯镇区,镇中古桥始建于1247年,为湖北省现在最古老的石拱桥。北伐战汀泗桥战役而斐声海内外。全镇国土面积180平方公里,人口3.5万人。
汀泗桥镇交通便利,京广铁路、107国道夹镇而过,京珠高速公路在此有一出口,是鄂南物资主要集散地之一,素有“小汉口”之称,1961年召开了全国农村集市贸易现场会。邮电通信快捷,网络通讯畅达。公共事业发展,服务设施齐全,电力供应充裕,建有11万伏变电站1座。
汀泗桥镇资源丰富,盛产楠竹、杉木、乌林竹、茶叶、石材、鲜鱼等。楠竹丰产林8万亩,年销售楠竹120万支,木材5000立方米。
(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赤壁市赵李桥镇羊楼洞村
2010年,羊楼洞村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荣誉称号。该村素有中国绿茶源头、砖茶之都的美誉。地处三国古战场赤壁精品旅游线路南郊的赤壁市,区位优越、交通便利,京广铁路、107国道、京珠高速傍村而过,历来为相邻湘鄂两省四县(市)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该村境内山林资源丰富,万亩茶园连绵起伏。自唐太和年间皇诏普种山茶起,就开始培植、加工茶叶,是“松峰茶”原产地。相传元朝末年,朱元璋率领农民起义,羊楼洞茶农从军奔赴新(疆)蒙(古)边城。他们在军中见有人饭后腹痛,便将带去的蒲圻绿茶给病者服用。服后,患者相继病愈。这件事被朱元璋得知,他记在了心里。当了皇帝后,朱元璋和宰相刘基到蒲圻找寻隐士刘天德,恰遇在此种茶的刘天德长子刘玄一。刘玄一请朱皇帝赐名。朱洪武见茶叶翠绿,形似松峰,香味俱佳,遂赐名“松峰茶”,又将长有茶叶的高山,命名为松峰山。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太祖朱元璋因常饮羊楼松峰茶成习惯,遂诏告天下:“罢造龙团,唯采茶芽以进。”因此,刘玄一成为天下第一个做绿茶的人,朱元璋成为天下第一个推广绿茶的人,羊楼洞成为天下最早做绿茶的地方。
(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通山县洪港镇宝石村
2019年1月,宝石村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宝石民居群位于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城南25公里处的闯王镇(原名宝石乡)宝石村。宝石民居群以宝石河为中心,发源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九宫山的宝石河从宝石村流过,把村落分隔成南、北两岸,因河床积满卵石,故名宝石。
宝石村是舒氏宗族聚居地。南岸以门楼、祖祠与商贸街形成片区。北岸以单栋建筑为主,形式各异,木石装修工艺精致,建筑排列有序,卵石街巷前后错落。宝石民居群始建于明万历时期,历经明、清、民国三个时代,数百年历史,遗有明代、清代早、中、晚时期建筑和民国时期形成的各式风格民居130余栋,面积7万平方米,多式民居表现着明清时期的建筑标准、建筑风格,是鄂南最大、历史面貌最完整的民居村落,被誉为“楚天第一古民居群”。
二、省级历史文明名镇名村名单
(一)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赤壁市赤壁镇
赤壁市赤壁镇是湖北省历史文化名镇,赤壁市紧紧依托资源优势,重点打造以赤壁镇为核心的三国文化旅游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为提升景点品质,提高游客满意度,赤壁古战场景区积极申报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大力改造现有景点,增加新景点。
赤壁古称蒲圻,缘起于三国东吴黄武二年设置蒲圻县,因湖多盛产蒲草(古时编织蒲团的材料)形成集市而得名。198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蒲圻县撤县设市,由咸宁市代管。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就发生在这里。赤壁是中国古代著名战役中唯一尚存原貌的古战场,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国赤壁古战场
(二)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赤壁市夜珠桥村
夜珠桥村位于新店镇南部边陲。境内万安桥、太平桥、珠桥是羊楼洞茶叶外运的重要通道,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为研究鄂南地区桥梁工艺和羊楼洞茶叶之路提供了实物资料,于2008年3月27日公布为湖北省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咸安区刘家桥村
刘家桥是湖北省历史文化名村,四面环山,一水穿村而过,几株古树掩映的刘家廊桥静立河上,构成了一幅古朴而典雅的农家风俗画卷。这是聚族而居四个世纪的古村落,被誉为“楚天第一村”。文化内涵深厚且历史悠久,是当之无愧的历史文化名村。
刘家桥古民居采用特点鲜明的徽派建筑,具有明清古庄园建筑雏形。屋内堂屋高大,巨梁横跨,雕梁画栋,房房相连,廊道相通,迂回曲折;屋外,青砖到檐,青瓦盖顶,垛墙叙伸。整个建筑群门庭严谨,屋宇绵亘,鳞次栉比,蔚为壮观。
(四)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崇阳县回头岭村
崇阳县回头岭村是中国传统文化村落,有明清古民居群多处,这里贤能辈出,明清两代有进士、举人48人,首任武汉大学校长王世杰便出生于此,其故居保存完好。
王世杰故居。这些民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屋屋相连,几乎所有王氏家族的房屋都通过一条甬道相通,落雪下雨,不用带雨具就能来去自如。而逢重大节日和祭祀,可在堂屋摆上几桌,把酒言欢言事,都极为方便。这两栋民居分别建于清朝中叶和晚期,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五)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通山县石门村
长夏畈落位于咸宁通山县南林镇石门村境内,故而又名石门畈。作为古代湘鄂赣三省的边贸重镇,它也是有着南方丝路之称的茶马古道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六)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通山县宝石村
闯王镇(原名宝石乡)宝石村,坐落在通山县城南25公里处,村中的宝石古民居群,是鄂南最大的古民居群,是湖北省著名的“古民居之乡”,它的规模成就了今天“楚天第一古民居群”的称号。
宝石村古民居群以单体建筑为主,有厅堂、居室、天井、厢房等,布局合理。一字式,五花式,猫拱式山墙,小巧精致的斗装拱,题材广泛,做工讲究的木雕、石雕,代表着通山明清时期建筑的主体风格以及工艺的先进水平。
(七)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通山县江源村
江源村位于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九宫山脚下,拥有明清两代古建筑十余处,三百余年古树群两处,还有建于明代的古桥,红色革命遗址等,还有世人称颂的良好家风等地方文化。
王氏宗祠,外檐饰墀头和砖瓦质翼角,各进明间分设槽门、中门,前进天井二侧饰镂孔花砖看墙,各进前后檐饰卷棚和望板,正脊饰斗拱,浮雕龙状挑尖梁。横屋二、三进之间以影壁式镂孔花墙隔断。整个建筑高大庄重,具有一定的气势,外貌与装修上不泛汉族建筑科学艺术价值。
三、咸宁市中国传统村落名单
截至目前,咸宁市共计有27个村落先后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其中咸安区4个、赤壁市3个、通城县3个、崇阳县4个、通山县13个。具体如下:
第一批(1个)
赤壁市赵李桥镇羊楼洞村
第三批(7个)
咸安区马桥镇垅口村垅口冯
咸安区桂花镇刘家桥村
崇阳县白霓镇回头岭村
通山县闯王镇宝石村
通山县九宫山风景区中港村
通山县大畈镇西泉村
通山县大路乡吴田村畈上王
第四批(3个)
通城县塘湖镇大埚村
通城县大坪乡内冲瑶族村
通山县闯王镇高湖村朱家湾
第五批(10个)
咸安区汀泗桥镇彭碑村
崇阳县天城镇郭家岭村
崇阳县白霓镇纸棚村
通山县通羊镇郑坪村
通山县南林桥镇石门村
通山县黄沙铺镇西庄村
通山县黄沙铺镇上坳村
通山县厦铺镇厦铺村
通山县大畈镇白泥村
赤壁市官塘驿镇张司边村
第六批(6个)
咸宁市咸安区高桥镇白岩泉村
赤壁市中伙铺镇安丰村
通城县塘湖镇润田村
崇阳县白霓镇金星村
通山县洪港镇江源村
通山县洪港镇车田村
(咸宁市史志研究中心地方志研究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