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崇通农军。1927年,鄂南秋收暴动遭到反动势力镇压后,崇通农军500多人(崇阳、通城)在罗荣桓元帅率领下转移到修水,与修水、铜鼓、安源等地的武装,统一编成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1师,崇通农军编为“师直特务连”,加入毛泽东同志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后随毛泽东经三湾改编后上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长期担任毛主席警卫工作。遵义会议时,出自崇通农军的戴荣生担任中央警卫团副连长,亲自负责会议的安保工作。
2.红五纵队。1929年6月,红五军第五纵队在党代表何长工、纵队长李灿的率领下挺进鄂东南。8月经平江过通城麦市,9月攻占崇阳县城。10月在当地农民赤卫队的协助下,攻占通山、大冶、阳新县城。12月,配合大冶中心县委发动大冶兵暴。12月下旬,红十二军、大冶兵暴起义部队在阳新三溪口编入红五纵队。红五纵队由800余人发展到6000多人。1930年6月,红五军军委根据上级指示,在大冶刘仁八召开军委扩大会议,红五纵队扩编为红八军,隶属红三军团。1931年7月,红三军团攻克长沙,取得土地革命期间唯一一次占领省会的战绩。8月,随红三军团与朱、毛率领的红一军团合编为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
3.红三师、红十七军。1930年6月,红五军第五纵队扩编为红八军后,离开鄂东南,留下部分军事干部。7月,中共鄂东特委以鄂东警卫连为基础,红五纵队军事干部为骨干,整合阳新、大冶、通山等县游击队和赤卫军,组成了红军独立第三师第七团。1931年2月,再次吸收各县游击队组成湘鄂赣红军独立第三师,全师共2000余人。7月,红三师第七、九两团被编入红十六军,原第八团扩编为新的湘鄂赣红军独立第三师。1933年8月,以湘鄂赣红军独立第三师基础,整合赣北师、河北师在通山县扩编为红十七军,全军约5000余人。1934年1月,第三师在阳新王文驿战斗中失利,部队仅剩500人枪,余部编入龙湖瑞独立团和红七团,10月编入红十六师。
4.以黄玉田为代表的通山中心县委。1933年10月,鄂东南道委执委、通山中心县委书记黄玉田等10余名优秀党员干部因不同意王明左倾错误路线影响下的“向东南发展,收复失陷苏区”的决定和“打回龙港过年”不切实际的错误口号,就被指责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被错杀,他们宁死也要坚持真理、坚持对党组织、对革命事业负责。
5.八佰壮士。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日军疯狂进攻上海,国民革命军伤亡惨重,急需人员补充。9月中旬,来自咸宁地区湖北省保安五团(兵源来自通城、蒲圻、崇阳、通山),被对口编入第88师262旅524团1营。10月26日,1营在团附谢晋元的率领下,完成了掩护大部队撤退任务后,奉命驻守“四行仓库”(金城、中南、大陆、盐业银行),他们实有人数仅420人,却与数以十倍的日寇血战四天四夜。坚守四行仓库的将士史称“八百壮士”,其中通城籍壮士过半,留下姓名的占82人。2014年8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谢晋元等“八百壮士”(国民革命军陆军第9集团军88师524团)被追认为英雄群体。
(咸宁市史志研究中心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