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主页 > 地情资料
地情资料
地情资料
咸宁英雄事件
2025-03-10

1.三国赤壁之战。东汉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又挥师南下,占领了荆州广大区域。九月,曹操率数十万大军沿长江东进,欲击败孙权,以统一天下。刘备派诸葛亮说服孙权结盟抗曹。孙权令周瑜为主将,程晋为副将,率三万精锐水军,联合约五万人的刘备军,逆长江西进,迎击曹军。十一月,孙权、刘备联军与曹军对峙于赤壁(今赤壁市西北的赤壁山)。曹操将战船首尾相连,结为一体,以利演练水军,伺机攻战。周瑜采取部将黄盖所献火攻计,并令其致书曹操诈降,曹中计。黄择时率艨艟斗舰乘风驶入曹军水寨纵火,曹军船阵被烧,火势延及营寨,孙刘联军趁势出击,一举打败曹军。此战有效阻止曹操统一中国的企图,为以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基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三国赤壁古战场是中国古代“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七大战役中唯一尚存原貌的古战场遗址。

2.李自成殉难通山。明崇祯十七年(1644)春,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攻破北京,推翻大明王朝,登基为帝,建立大顺政权。同年,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李自成作战失利退出北京。顺治二年(1645)5月,李自成为了摆脱清军穷追,由江西九江附近的瑞昌过兴国(今阳新)境,西撤至通山县九宫山李家铺,手下仅剩1万多人。李自成在李家铺列阵布垒,与清军决战大败,部分将领和妻妾被活捉,自己带领20余骑朝九宫山方向逃跑,途径小源口,遇到程九伯率领的乡勇的阻击,随从被打散,李自成单骑逃到九宫山下的牛迹岭处,又遇到朱姓乡勇的堵截。此时,程九伯已赶到,两人在泥水中肉搏滚打,格斗不多时李自成把程九伯压在身下,正要抽剑杀他时,被前来救援的程九伯金姓外甥用铁铲打昏,程九伯翻身爬起夺剑杀死了李自成。李自成死后,“有乡人怜而葬之”,其埋骨之地就是今天的闯王陵。李自成统军作战十余年,重视从严管理、训练部队,注意密切民众关系,善于把握战场主动权,常以灵活战法出奇制胜,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写下重要篇章。这位曾计除部队深陷车厢峡危机,图强于商雒山困境,于艰难险阻之际严正拒绝明朝高官厚禄招抚,身经百战、叱咤风云、推翻明王朝的农民军领袖,兵败咸宁通山九宫山,谓千古遗恨,但也在英雄咸宁的历史上留下了足迹和遗骸。物质文化遗产古墓葬——李自成墓,位于通山县九宫山下牛迹岭。20世纪70年代始建“闯王陵”,面积约8000平方米。慕冢前立高2米的大理石墓碑,印刻郭沫若手书“李自成之墓”。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汀泗桥、贺胜桥战役。1926年8月25日,由共产党领导的以共产党员为主体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先遣队叶挺独立团进占蒲圻(今赤壁)中伙铺车站,切断了驻湘吴军沿粤汉铁路北撤之路,俘团长以下官兵400余人26日随即发动著名的汀泗桥战役占领汀泗桥前哨阵地高槠山27日凌晨,共产党领导的农民土枪队、破路队、向导队的配合下,叶挺独立团以当地农民作向导攻克号称“天险”的汀泗桥。毙敌千余人,俘敌师参谋长、旅长、团长及团以下军官157人,士兵2296人,缴获大炮4门,机枪67挺,长短枪1542支,以及大量米面等军需物资,军阀吴佩孚的宋大霈部全军覆没。8月30日凌晨,敌以主力刘玉春部袭击北伐军第四、七军结合部,叶挺独立团由咸宁农会带路向敌阵发起冲锋,攻克敌主阵地杨林椁连破两道防线,追敌于最后一道防线,从印斗山至铁路西一线杀入敌阵。当日午时,北伐军完全占领贺胜桥。此役,共俘敌军官201人,准尉官及士卒3334人,毙伤敌军数以千计,缴获大炮24门,各类枪支约3000支,以及大量军需物资。至此,吴佩孚部只能困守武汉,再无主动攻击能力,叶挺独立团也在这里一战成名。

4.鄂南秋收暴动。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了紧急会议,提出了湘鄂粤赣四省秋收起义的计划。早在8月5日,中共湖北省委就制定了《鄂南农民暴动计划》。“八·七”会议以后,湖北省委根据“八·七”会议精神,在《鄂南农民暴动计划》的基础上,及时地制定了《湖北省农民秋收暴动计划》,决定鄂南为全省暴动的中心。鄂南特委根据省委的安排,从8月中旬起,首先在通城、崇阳、通山夺取县城,建立县政权的准备工作,点燃了秋收暴动的第一把火,并建立了全国首批县级红色政权。其中由罗荣桓元帅参与领导通城秋收暴动所建立的通城劳农政府被史学界认为是八七会议后的首个县级红色政权。通山建立的通山县工农政府委员会成立后,有效地行使了政府职权。派出20支小分队赴各区、乡,帮助恢复农协等革命团体,行使政府职能,执行土地革命政策,开启最早的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实践。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各县农军先后在敌反动武装镇压下遭到巨大损失。崇通农军在罗荣桓、叶金波的带领下向江西转移,9月29日到达江西永新县三湾村,经过三湾整编后,跟随毛泽东上了井冈山,为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通山县委于10月13日主动撤出县城,转移到深山坚持打游击,分3路撤退九宫山、沉水山、周步山建立赤色根据地,其中九宫山赤色根据地为平江起义后被敌人围追堵截的彭德怀率领的红五军提供了落脚之地,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做出重要贡献。

5.创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1928年9月初,为躲避敌人的围追堵截,彭德怀、滕代远率平江起义组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剩700多)人进入鄂南,创立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在鄂南建立的第一个苏维埃政权——九宫山苏维埃政府。1929年6月,红五军军委派第五纵队纵(500多人)队长李灿、党代表何长工率部开辟鄂东南根据地。8月,由湘赣边返回的彭德怀部红五军与黄公略部会合,共同开展边界的武装斗争。到1930年四五月间,在湘东北的平江、浏阳,赣北的修水、铜鼓、万载,以及鄂东南的大冶、阳新、通山、通城、崇阳的广大地区,建立起较为巩固的根据地。1930年6月,鄂南的咸宁、蒲圻、嘉鱼、通山、通城、崇阳、阳新7县苏区人口达111.6万人,面积达10.25万平方公里,拥有地方武装4.02万人,枪枝4650支。1931年7月,中共湘鄂赣省委组成。10月,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成立。

6.鄂东南三年游击战争。1933年9月开始,蒋介石调动5个师另3个独立旅10万余人围攻湘鄂赣苏区。鄂东南主力红三师王文驿失利后,各县苏区急剧缩小,县委机关被迫撤至山中,鄂东南苏区自此陷入极端困难境地,转入游击战争为主。在三年游击战争期间,湘鄂赣省委书记陈寿昌、傅秋涛率湘鄂赣主力红十六师多次转战鄂东南,湘鄂赣省委秘书长钟期光率部在崇阳、通城组建湘鄂边中心县委,开辟新的根据地。七七事变后,经国共和谈,湘鄂赣红军战士汇集在一起,通过短时期的整训,被整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一团,于1938年初开赴苏皖边区抗日前线。

7.创建湘鄂赣抗日民主根据地。1938年2月至4月,湖北临时省委派董凌云、许鸾修、陈士方等到咸宁做抗战动员工作。1938年8月,中共鄂南特委在咸宁仙人墩正式成立,特委书记何功伟。1938年10月,鄂南地区沦陷,中共鄂南特委也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武装1938年12月,中共鄂南特委改称中共通山中心县委,中心县委驻通山界水岭。1939年6月,国民党在平江地区制造“平江惨案”,湘鄂赣省委机关被破坏1940年1月中共通山中心县委改为中共鄂南代表团。划归鄂豫边区党委领导。1942年5月,鄂豫边区党委和新四军五师司令部命令十四旅主力部队挺进鄂南,开辟以大幕山为中心的敌后根据地。1942年9月鄂豫边区党委组织部长杨学诚,率领鄂南政务工作团渡江到鄂南,改为鄂南政务委员会。至1943年3月,先后建立了8个县级政务委员会,3个相当于县级的游击根据地政权,辖区人口约50万。1945年2月19日,王震王首道率八路军三五九旅组建的南下支队进入鄂南。3月,南下支队26日攻占平江,旋即分散在岳阳、临湘、平江、通城和崇阳之间广大地区发动群众,创建根据地。1945年5月,经中央批准,成立湘鄂赣边区党委、湘鄂赣边军区湘鄂赣边区辖咸宁(今咸宁市咸安区)等14个县。

8.九八抗洪(簰洲湾)。1998年汛期,气候异常,暴雨成灾。长江全流域遭受大水侵袭,而东北的嫩江和松花江更是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簰洲湾对于下游60公里处武汉市的防洪,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承担着巨大的防洪压力。1998年8月1日晚八点,簰洲湾合镇垸中堡村五组、六组之间的民垸大堤先管涌、后溃口,江水狂泻而入。空军某高炮团一连前往抢险,却不慎被洪水冲散。在这危急时刻,指导员高建成毫不犹豫将救生衣让给不会游泳的新兵,自己则跳入汹涌的洪水中,与战友们共同救起了一对年过六旬的老夫妻。在巨浪中,高建成又奋力将两位战友推向大树,而自己却因体力耗尽而英勇牺牲。如今,簰洲湾已恢复宁静与祥和。当地人民以多种方式缅怀那些曾为他们献出生命的英雄们。在簰洲湾蓝天抗洪英雄中学的校园入口处,高建成等烈士的事迹被镌刻在石碑上,永远铭记。学校特别编写《纪念98抗洪英雄德育读本》,以此表达对抗洪英雄的深深敬意。簰洲湾98抗洪纪念馆位于嘉鱼县簰洲湾镇八一路南侧,馆内分设六个展厅,以珍贵实物和图像资料,展现当年惊心动魄情景,激励人们传承伟大“九八抗洪精神”,建设美好幸福新家园的愿望。该馆2022年获评全省水情教育基地。这场抗洪抢险斗争中孕育出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同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产生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老山精神,以及新时期的创业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成为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巨大精神动力。

9.全民抗击新冠疫情。2019年12月27日至2023年2月16日,咸宁市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众志成城、同心抗疫,疫情防控保卫战取得决定性胜利。在2020年疫情“遭遇战、阻击战”时期,全市用近1个月时间,全面遏制了疫情蔓延势头;用不到2个月时间,实现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清零,是全省16个地市州第1个“双清零”市州;用3个月时间,基本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全市连续195天无“疫”,期间快速果断处置4起输入性疫情,均实现“首发即清零”。转入“乙类乙管”转段期后,尽一切力量控感染、抓救治、降死亡,全市死亡率、重症率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咸宁,是“湖北保卫战”、英雄湖北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年抗疫,咸宁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2个集体、5人分别被表彰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先进个人,10个集体、27人被表彰为湖北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等……深刻践行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咸宁市史志研究中心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