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史志是中国独特的文化典籍,承载着传承中华文明、弘扬历史传统的重任,在世界文化典籍中独树一帜。地方史志工作成为一项“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的崇高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地方史志事业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开创经济文化建设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有不少涉及历史文化,关乎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他说“让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永续利用、与现代化建设交相辉映”,“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习总书记的这些思想并不是现在才形成的,早在地方工作的时候和到中央工作以后,都多次讲过。在中央党校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学习会上,要求各级领导同志“要认真学习党史、国史,知史爱党”,并把学习党史国史,提到“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任职期间还有些关于地方志作用的论断,习近平同志多次在任前或调研中设法借阅当地的地方志书,以了解该地的历史和现状,为施政、决策提供参考,他说:“我无论走到哪里,第一件事就是要看地方志,这样做可以较快地了解到一个地方的山川地貌、乡情民俗、桑麻农事,可以从中把握很多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习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市时的讲话中还讲了“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统历史文脉”。习总书记的论断是说修史修志是历史文化永续利用的切入点和重要手段。这些话,应当作为史志工作的指导方针。
如何使史志编纂在历史文化的永续利用当中,充分发挥基础作用和传承作用?史志事业是记载史实的事业,也是与时俱进的事业,无论记叙内容和记叙形式,还是编纂的体制、机制,都要紧跟时代的步伐,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如何适应趋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有些县市区领导有修志工作常摆不上领导工作日程的倾向,有的乡镇志或部门志、年鉴工作进展缓慢,需要提高认识、端正思想。我们要把史志工作和自身的改革融入全面深化改革和高质量发展当中,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应有的贡献,就需要进一步推动各级领导和有关人员读志用志、读鉴用鉴,为发展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我们史志编纂的过程,也是对一个地区、行业、单位全面、深入调查研究的过程,从涉及的范围和历史的跨度上,要大于一般性调查研究,虽然提供的不是对问题的判断和结论,也不直接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它在记述历史发展的实况中,对曾经发生、发展和结果做如实记述,提供了人们对类似问题的认识和解决的样本,对各级领导各部门工作来说有着借鉴意义。咸宁市史志系统总体思路和对策就是“存史、资政、育人”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一部资料翔实、内容丰富、记述准确的史志资料,可以为我们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者提供决策和施政的借鉴与参考,也是我们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途径之一。
撰稿 邹晓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