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家林遗址 位于通城县麦市镇陈塅村五组,陈塅河东南面。1981年,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面积3万平方米。1982年春,武汉大学考古专业师生和咸宁地区博物馆、通城县文化馆联合对该遗址进行局部发掘,出土器物300余件,属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晚期遗存,距今有5000年历史。该遗址为研究新石器时代聚落分布及人类生产生活情况,提供了重要考古资料。2002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土城城址 位于赤壁市新店镇土城村,由战国和西汉两座不同时代的城址重叠构成,主要用于军事防御。西汉城址位于战国城址的西南部。土城是长江以南发现的第一座楚国城址,对于研究楚文化南扩具有重要的意义。2002年被公布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赤壁山墓地 位于赤壁市赤壁镇,是“赤壁之战”遗址的组成部分。分布着许多汉魏时期墓葬,出土了一些日用青瓷器和铁剑、铜戈、弩等兵器。为研究鄂南地区汉代葬俗以及验证三国赤壁之战的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1981年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自成墓 位于通山县九宫山牛迹岭。明末著名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大顺永昌二年(1645)5月遇害于此处。20世纪70年代始建“闯王陵”,面积8000平方米,有门楼、牌坊、祭台、墓冢、陈列室等。墓冢前立高2米的大理石墓碑,阴刻郭沫若手书“李自成之墓”。1988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明璠府第 位于通山县大路乡吴田村,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由住宅区、附属建筑、院落、老宅组成,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王明璠历任江西上饶、瑞昌、萍乡等县知县,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授“朝仪大夫”,享四品之誉,老宅因之谓“大夫第”。整个建筑群从布局到装修别具风格,充满人文气息和艺术魅力,是湖北省现存单体规模最大的一栋私家宅第古建筑,2013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刘家桥民居 位于咸安区桂花镇刘家桥村。汉高祖刘邦的同父异母弟弟楚元王(亦称彭城王)刘交之第六十四世孙刘伯常于明成化九年(1473)迁居于此。至清道光十三年,先后建成老屋、下厂、上新屋和下新屋等民居群落,共有大小房屋740间,楼道38条,天井54个,并通过横跨白泉河的一座单孔石拱古廊桥连成一个整体,建筑总面积3.5万平方米,是咸宁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具有明清风格的民居群。如今,古廊桥处已形成“小桥流水人家”景象,被开辟为旅游休闲景点。2008年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店明清石板街 位于赤壁市新店镇。街道呈东西走向,由民主街、建筑街和一条小街巷组成。其中民主街长400米、宽3米,街道路面为石块铺砌,街道两旁为店铺。店铺一般为砖木结构,前堂经营,后室加工、居住。2002年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羊楼洞明清石板街 位于赤壁市赵李桥镇。石板街由街道和两旁的古建筑两部分组成。街道共3条,主街长1000余米,从南到北为复兴街、庙场街、茶叶街。古街范围内保存有明清时期老屋共500余栋。古街形成于明末清初,盛于清道光至咸丰年间,最盛时有茶叶加工作坊和茶庄、钱庄100多家,美、英、俄、德、日等国家商人竞相在此办厂制茶。羊楼洞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茶叶周转地,茶马古道源头之一。2002年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峨石宝塔 位于赤壁市西城区陆水河畔,始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为八角七层楼阁式石塔。八边形底座,高1米,边长3米;塔身底层边长2.3米,逐层内收,通高19.7米,底座为鹅卵石基,塔身青条石建成。门额嵌有“云起处”石匾;四层窗顶刻“点元”,旁有塔铭“道光十六年知县劳光泰倡建谢上恩,陈修荣陈逢清监工”,均为楷书。2008年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笔峰塔 又名向阳塔,始建于宋朝。座落在咸安区宝塔镇。始建年代不明,尚存之塔为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 重建。其塔基、塔座、塔体均呈八边形;塔基周长52.48米;塔座边长4.38米,周长35.03米;塔底层周长17.6米;共七层均为方石砌成,中实以圆柱。底层南侧有一拱门,门额题书为“直达蟾宫”;北侧凿石为龛,龛顶饰以双龙戏珠。第五层南壁亦有石龛;饰以简单图案;北壁刊碑记一块,其文系重建此塔的县令所撰。塔外每层飞檐翘角上悬挂有铜质风铃8个,共56个,风吹铃响,数里闻声。2014年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青山岩洞堰 位于崇阳县青山镇青山河南岸,始建于清咸丰六年(1856),是当地人甘魁茂倡修。为天然石灰岩溶洞,洞口处现有清光绪二年(1876)石碑记载。洞长360米,自洞口往内120米处有一深潭,潭边有一堵残砖石堤堰,长6.7米,残高1.3米,宽0.5米,古时人们修筑此堰储水。另从洞内外陡壁上凿孔,安上条石160多块,垒砌石坐礅20多个,戳穿钟乳石,特制引水陶管约200余件,整个引水管道长达400多米。1991年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虹桥 位于通城县塘湖镇南虹村,建于清咸丰七年(1857),由罗姓寡妇倾全部家产修造。此桥东北至西南跨陆水上游支流,为五孔石拱桥,桥长65米,宽5.3米,高5米,拱跨8.2米。桥面为条石结构,桥墩先用块石砌成船形底座,后用块石垒砌成拱形桥孔。桥面两侧设石护栏,桥身中间两侧各嵌“南虹桥”、“渡江春”石匾。古桥保存完好,至今仍在使用,1992年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汀泗桥 又名“丁四桥”,位于咸安区汀泗桥镇,由一个叫丁四的乡民捐资修建而得名。始建于南宋淳佑七年(1247),重建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桥长31.2米、宽5.5米、高6.53米;3孔,主孔净跨9.2米,两侧孔净跨7.2米;棱形桥墩,八字桥台,桥面两边镶有精雕石栏。整座桥梁为砖石结构。1964年6月,被特大山洪冲毁,1965年由汀泗镇人民政府按原样重建。该桥因北伐战争时,铁军叶挺独立团在此克敌制胜而扬名。2008年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重修咸宁堤记碑 位于嘉鱼县潘家湾镇蔡家店。该碑镌刻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由武昌知府方大湜撰文,原立于咸宁堤工局内,1984年迁于现址的“四邑亭”中。碑高1.19米,宽0.62米,厚0.18米,碑文为楷书、阴刻844字,字迹清晰,主要内容记载重修四邑公堤有关事宜,见证了明末清初以来四县联防的堤防体制永不变的史实。是湖北省唯一保存完好的堤防碑刻。2002年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