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咸宁市咸安区贺胜桥镇贺胜桥贺滨路西下边头山上,是当时吴佩孚为守住贺胜桥在此修筑的战壕,主战壕呈东西走向,长约 60 米,每隔4 米有一射击点,射击点深近 3 米深,约 2 米宽;支壕长约 70 米,供撤退之用。整个战壕宽 1~1.5 米,深将近 1 米。
国共两党合作后,1926年7月,领导国民革命军分三路在广州誓师北伐,进行一场反帝、反军伐的革命战争。北伐军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直系军阀吴佩孚节节败退。汀泗桥失守后,吴佩孚为保住武汉,决心固守贺胜桥,等北方主力大部分南下与孙传芳西进的部队同时实施反攻,夹击北伐军。他率 2 万人,配备火炮 60 门,机枪 100 余挺,于桃林铺、印斗山、贺胜桥(三地今均属贺胜桥镇管辖)构成三道防线,依山就势组成环形防御,以增强各阵地独立作战和相互支援的能力。唐生智、李宗仁相继到达咸宁城(今咸宁市中心城区的永安城区) ,与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陈可钰研究决定,乘吴军援军主力未到前,迅速攻占贺胜桥。北伐军分三路向北推进:第四军居中,沿粤汉线进攻贺胜桥;第七军为右翼在铁路东向贺胜桥、鄂城(今鄂州市)方向推进;第八军为右翼,沿长江直取阳夏。8月 29 日,第十二师及第十师一部采取正面进攻、侧后迂回的战法重创吴军。由共产党领导的北伐军先遗队叶挺独立团急速北进桃林铺以南的铁路东侧,用稻草堆堵阻吴军铁甲车南进,并以火力支援第十二师。30日4时,北伐军发起总攻。独立团率先突破吴军正面桃林铺阵地,打开第一道防线并向纵深发展。9 时,守军刘玉春部从贺胜桥向北伐军第四、第七军反击,将独立团许继慎第二营包围,叶挺令独立团预备队加入战斗,从侧面打击刘部,刘玉春被迫龟缩贺胜桥,北伐军乘胜追至印斗山第二道防线附近。随后,独立团在付出较大伤亡的情况下攻取印斗山。第四军后续部队乘胜扩大突破口,向纵深推进。守军向贺胜桥逃窜。吴佩孚乘铁甲车率卫队旅督战,仍未能遏止前全线溃退。与此同时,中共咸宁支部率农军在贺胜桥以北袭击吴军。吴军南北受击争先北逃。独立团、第十二师遂乘守军混乱之机冲过铁路桥。30 日 12 时。北伐军占领贺胜桥。此役,共歼吴军 6500 人,缴获火炮24 门、各种枪支 2924 支。北伐军伤亡 800 余人。